九游会论坛老哥俱乐部:
一书是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的我国园林美学研讨之作,以“美丽的无次序”为中心,结合历代诗篇、散文、笔记等文献资料,详解造景、借景、气脉、曲径通幽等概念,生动阐释了古代造园家的艺术理念以及我国人的生命哲学。
中式园林的发明不仅是要制造居所,更是要制造一个与六合国际晤谈的国际。在松懈无序中,营建一个寄予生命之思的国际,一片裸露实在性灵、显示天然赋性的澄明之地。
意大利布道士马国贤(Matteo Ripa,1682—1746)在清宫当了13年画师,他在一封写给本国搭档的信中说:
我在这里见到的畅春园和其他一些乡间别墅,与咱们在欧洲常见的有很大不同。咱们的修建排挤天然,常常将山丘铲去,将湖泊填平,将树木砍掉,做出敞朗的空间,路途修得垂直,花许多钱来造奢华的喷泉,花木修得整规整齐。我国所做的正好相反,他们注重仿照天然,在我所见到的许多花园中,一般都有人为堆起的山丘,凹凸不平,有小径从中心穿过,有些是直的,而大多数是弯弯曲曲的。
在清宫布道并担任艺术导师的法国人王致诚(Attiret, P. Jean-Denis,1702—1768)也谈到过相似观点。王致诚来我国时,正是北京西郊五园逐步构成的时期,他所发现的我国园林的最重要特征,就是对天然的崇尚。他在给巴黎朋友的信中说:
这些园林溪涧弯曲自山沟出,往赴他谷,不若欧陆林荫宽道平直,而是以弯曲迂回之小径通之,并有细巧亭台、叠石假山石洞装点于曲径侧旁。每一处谷涧境皆独辟,或量体裁衣,或随修建形制而布局悬殊”。
欧洲园林和中式园林营建办法不一样,本源在于不同的文明和哲学。西方哲学强调人是天然的主人,注重对称、规整、几许摆放等。他们更乐意看到人工痕迹,更乐意表现出人的理性次序。我国人则以为,人是天然的一部分,艺术发明一定要遵从适应天然的规律,由于天然是园林营建的底子标准,中式园林想方设法将人为痕迹藏起来,生怕痕迹显露就会发生人与天然的抵触,中式园林喜爱的是“美丽的无次序”。
西方园林设计者多是修建学家,中式园林发明的是“天然图像”,设计者多是画家。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,园林似是经大天然之手发明的美好画卷。人们效法天然,而不是仿照天然,要得天然之“天趣”,表现出天然的内涵节奏。寂寂小亭,闲闲花草,曲曲细径,溶溶绿水,水中有红鱼三四尾,悠然自得,远处有烟霭腾挪,若静若动——天然之趣映现其间,人们由此取得审美愉悦。
中式园林重“野趣”,“野趣”就是天然的兴趣。陈从周先生(1918—2000)曾说:
童寯白叟曾谓拙政园“藓苔蔽路,而山池天然,丹青淡剥,反觉逸趣横生”,真小颓风仪,丘壑独存,此言园林苍古之境,有胜藻饰。而姑苏留园华瞻,如七宝楼台拆下不成片段,故稍损易见败状。
园林虽多建在城市,造园者想让你领会的却是乡野兴趣,让人从喧嚣中走出,在那幽雅安静的场所,静静体会国际的意味和节奏。
曲径通幽是我国园林的特色之一。它多用曲线,很少用直线,一湾流水,小丘耸然,灌木丛生,绿草满径,别有风味。人们走进这样的园林,常常见到一片森林,修建掩映在密林中,曲曲的小路不知通向何方。沿着小路往前走,好像要走到止境,忽然翻开一个宽广的国际,让人忍不住发生一阵惊喜。我国人造园,好像在造“曲”,无一笔不曲,无一笔不藏,径越伸越曲,廊越回越深,曲中增加了婉转,曲中也包含着层深。
来到姑苏拙政园,巨大的芭蕉树后边,是白色的墙面,墙面上方做出婉转优柔的形状,像云彩飘动,那是云墙,粉墙黛瓦在青山绿水间勾出一条逶迤的曲线,有一种特别的美感。弯曲的回廊沿溪而建,长廊每隔一段,着有小亭,小亭伸入水中,亭子上方如鸟翼展翅欲飞,给停止的画面参加飞动之势。园子里的花木也多有婉曲姿势:高高的杨柳,将它柔美的纤条垂落到水面,数百年的古树,展显露它虬曲的老枝,还有数不清的龙爪槐,环绕的藤蔓,古拙苍茫的寒梅,等等,无不在烘托着这曲曲打开的国际。这里有一种慢节奏,这里有一种细盘桓。
中式园林从总体上看是松懈的,好像没多少次序能够寻找。计成(1582—?)说,掇山之要害,在“松懈理之,可得胜境”。他说制造冰裂纹铺地,要“意随人活”,去除人工雕刻的痕迹,天然延伸。园林营建被说成“叠山理水”。山水的营建,假如显露“故意”的痕迹,便被视为有匠气——“直是石工罢了”,会遭到批判。
中式园林并不是要发明一个表现激烈次序感的空间,而是要营建一个安排人心的国际。如郑板桥(1693—1766)所说:
十笏茅斋,一方天井,修竹数竿,石笋数尺。其地无多,其费亦无多也。而风中雨中有声,日中月中有影,诗中酒中有情,闲中闷中有伴。非唯我爱竹石,即竹石亦爱我也。彼千金万金造园亭,或游宦四方,终其身不能归享,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,又一时不得即往,何如一室小景,有情有味,历久弥新乎!对此画,构此境,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,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。
人们到园林里来是为了避开尘世的烦恼,自由地呼吸,在独处中享用安静,寄予人的生命之思。
中式园林寻求野趣,用松懈的办法营建,虽无次序,却有共同美感。怎样看待这“美丽的无次序”?这本小书就是由此打开的评论。